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與優格的第一次接觸





左圖是AB優酪乳第一代的包裝!可能很多人都忘了吧!




















1992年退伍後進入U公司研究單位的因緣很玄,竟然是公司想找一位有微生物背景的基礎研究員,當時我的畢業論文題目就是做B.subtilis (枯草桿菌)(左圖是顯微鏡下的樣貌)蛋白酵素的分離萃取。那年公司剛好有基礎研究案(現在應該已經沒有在做這樣的基礎研究的案子了吧?)是跟"豬肉的天然香味萃取及製造"有關,需要有一位這樣的人來接,幸運的我就在退伍隔天就到公司報到了!

不到半年因緣際會,負責優格的前輩離職去當老師,自然我就接下優格研發的工作。依稀還記得,當時老闆要我自己先做看看的時候,我對於那些燒杯、三角錐瓶,以前大學的認知都在裝化學原料的,害我經常精神不濟的印象,竟然在食品公司是裝可以吃的食物;更難忘的是,第一次聞到優格的時候,我是完全無法下嚥的,因為以前從未吃過這樣的東西,對於風味也退避三舍。套用我阿嬤的說法,"臭酸的牛奶怎麼可以吃"。這就是我對優格的第一次接觸。

食品這玩意兒很有趣,我們若以前沒有接觸過某一類食物,當多次接觸後,我們就會將這類的食物名稱跟商品的風味畫上等號,所以有些品類就是這樣被認知而無法被替代。舉例:沙茶醬、沙士、可樂、養樂多等等,這些食物的風味都非常經典,後發品牌要超越是相當困難的(還記得當初想做多多的時候,連國內廣告界的大老都說我們瘋了,你就知道有多難)。同樣的道理在中國,我們會發現當地的酸奶(中國叫優酪乳為酸奶)是相當濃稠的,主要是酸奶在中國是從北方開始流傳的,在蒙古或新疆等遊牧民族比較多的地區,都有區域所屬的優格菌種及乳源(除了牛奶以外,很多都是羊奶做的酸奶)。當地的民眾覺得濃稠才比較有價值,風味比較好,當然也跟氣溫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中國來台灣喝我們的優酪乳,都覺得很稀,不習慣。

日本的優酪乳又不一樣了!日本人的飲料都比較清爽,連優酪乳都是,台灣目前優酪乳市場中比較重要的品牌,如統一AB那時候開發時模仿的對象就是比較偏向日式的風味。這就是食物在全世界各地會發展許多不同的烹調方式及風味的最神奇的地方。

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也是工作的需要,我與優格間的關係就這樣一直建立到現在。當年也是優沛蕾從國外引進法國Yoplait的技術來台上市的第一年。不過更早幾年就有貿易商引進比利時的菲仕蘭優酪乳進來台灣試水溫了! 後來本地生產的品牌在推廣需要冷藏的優酪乳時候,碰到消費者或通路商,最常被質疑的就是為何有些要冷藏,有些不用冷藏!當然現在大家都知道為何優酪乳要冷藏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