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清大念化工研究所,第一時間我就摒除了高分子化學,當然知道清大化工是以高分子起家的,這裡有全國最好的設備與師資,但是心中第一志願就希望往生物工程做研究。幸運的是,當年剛從國外回國的朱老師不嫌棄,接收了我這個完全沒有任何微生物或分子生物背景的學生,正是開啟了我進入微生物及生物科技的領域。有趣的是,研究所畢業那一年也剛好台積電成立,班上幾位同學都往半導體領域發展,後來聽說他們很多都已經離開並飛到國外退休養老了!現在想想,當年也不知道哪來的堅持,只是想做這生技這行業,不然現在早就口袋滿滿,領一堆股票,在鄉下過退休的日子。人生呀!實在只是一念之間。
回想研一那一年,老師要我去生科所修習基礎的分子生物的課程,有機會接觸李家維教授,當時就讓我對他印象非常深刻。印象中他的辦公室滿滿地都是植物,內部還有一台大大的望遠鏡,講話非常有條理,邏輯能力非常強,因為他跟李宗盛長得還蠻像的,一度我還以為他們是兄弟勒。如今,李教授是科學人雜誌的總編輯,常常在早上中廣的節目聽到他介紹每一期科學人雜誌,都讓我領略到一個科學家對於維護自然環境的堅持,不禁讓我覺得台灣有這位維護本土植物而努力的教授而感到無比的光榮。
至於我的指導教授朱一明老師,去年參加校友會的時候,聽學長講已經被元智大學聘任到該校擔任所長。韶光飛逝,畢業已經20年,當年我是老師第三屆的碩士班學生,如今他已經桃李滿天下了,更是國內生物工程的權威。而這個當學生的,現在還在努力耕耘一切。到底所謂的成就應該如何定義?我想,還是以自己心中的那一片雲為準吧!